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自然教育丨“熊猫课堂”同期走进北京、浙江经验分享会

自然教育丨“熊猫课堂”同期走进北京、浙江经验分享会

阅读量:3638263 2019-10-21


为总结和交流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与做法,进一步推动自然教育的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通交流、沟通海峡两岸自然保育工作,展示海峡两岸自然教育成果,促进两岸的生态保护工作,2019年10月14日至17日分别在北京、浙江举办第六届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大熊猫保育教育研讨会和海峡两岸自然教育研讨会。

大熊猫是中国反映生态变迁的特有旗舰物种,已成为中国的符号。作为“和平使者” “团结使者” “友爱使者”“友谊使者”,大熊猫以其独特的魅力,搭起了中国与世界友好交往的桥梁。多年来,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促进了大熊猫的科学保护繁育。

(北京分享会现场)

(浙江分享会现场)

(自然教育书籍展示)
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罗申、工作人员泽基拉姆也在现场分享了“熊猫课堂”开展的成果及先进做法,得到了与会领导和人员的一致认可。

(大会主题报告)

(熊猫课堂经验分享)
熊猫课堂之山里山外
保护区位于四川都江堰市,面积310平方公里。自1988年成立以来,我们一直深入贯彻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务实抓好资源保护、科研创新、自然教育、队伍建设等工作,高效优质完成了各项保护工作和科研任务。尤其是在自然教育、传播熊猫文化中,我们积极打造了“熊猫课堂”品牌,组建了熊猫讲师、熊猫志愿者“两个团队”,切实做好巡山、护山、爱山“三山行动”,积极完善教材开发、课程设置、文创研发、基地建设“四个配套”,常态开展熊猫文化进校区、进景区、进社区、进街区、进山区“五大活动”,努力当好了大熊猫物种保护的先锋和大熊猫文化传播的示范。
一是突出“一个品牌”结合自然保护工作和“熊猫乐园”“熊猫谷”等优质资源,积极推进“熊猫课堂”建设,常态化推进活动举办、队伍建设、项目提升等工作,努力把“熊猫课堂”建设成为大熊猫文化传播的一面旗帜。


二是建好“两只队伍”发动学校教师、在职职工、专业人员等成立熊猫讲师团队,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成立了熊猫志愿者团队。目前,熊猫讲师、熊猫志愿者团队已达310余人。



三是做好“三山行动”结合武装巡护、科研监测、样线巡护等工作,积极开展巡山、护山、爱山“三山行动”,创新探索课堂教育形式,努力实现自然保护工作宣传的最大化。



四是完善“四个配套”积极推进教材开发。联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四川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编写了全国首本大熊猫文化教材《大熊猫家园》,并在四川省内组织了大熊猫4个保护地16所试点学校34位熊猫讲师3200余人学生为期一年的试点推广工作。



同时,编写了《丰富的景观》《多彩的植物》《神秘的野兽》系列科普丛书,还编写了3万多字、全国首本以曾经在保护区救助过的野生大熊猫“龙龙”为主要人物形象的章回体小说《龙虹记》,不断丰富了课堂自然教育载体。

积极优化课程设置。利用保护区人员、资源优势,设置了《可爱的金丝猴》《大熊猫微微一笑》《跟我学标本制作》《多彩的杜鹃花》等课程,多角度展示自然保护工作美丽,提高大家的保护的积极性。


积极做好文创研发。利用保护区人员、资源优势,研制了熊猫围裙、熊猫笔记本、熊猫雨伞等26种群众、游客、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

积极做好基地建设。主动与都江堰市教育局沟通,在保护区周边建立了团结小学、北街小学、百合谷等15个自然教学基地,争取把熊猫课堂变成都江堰市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努力实现熊猫课堂自然教育的常态化和长效化。



五是开展“五大活动”积极开展进校区活动。结合自然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参与学生素质提升、校园文化共建等工作,实现了熊猫课堂从课堂讲解单一途径到参加校园艺术节、运动会等内容综合性熊猫文化推广。


积极开展进景区活动。充分利用都江堰“三遗”之城魅力,在交通要道、人流集中的南桥、虹口等景点,通过摄影展、宣传互动等方式,展示都江堰良好的生态本底,让大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



积极开展进社区活动。保护区与龙池镇7个社区接壤,我们也主动协调相关社区开展活动,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保护自然意识,并主动参与保护工作。


积极开展进山区活动。定期在熊猫志愿者群里发布活动,组织广大学生及其他成员到保护区认识动植物、参与科研监测、社区工作等,实现自然教育山里山外融合开展、创新推进。


下一步,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积极参与和推进国家大熊猫公园建设,依托站点积极打造熊猫守护先锋,积极推出更多科普成果,积极创建成都市、四川省和全国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努力在科研监测、自然教育、自然宣传等方面争创国内保护区示范和样板。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微信号 : cwcawx
投稿信箱:cwcaweixin@sina.com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