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市磨街乡大涧村
位置:位于磨街乡东部,距禹州市区26公里
概况:大涧村有农户489户2048人(其中,农业人口416户1890人),分为10个村民小组。该村设有村级党委,下设4个支部,共86名党员。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11户37人,现已脱贫4户18人。
村党委书记:陈海昌
村委会主任:闫秋鸽
10月14日,阴云笼罩禹州西部山区,海拔620米的牛头山山顶,颇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在牛头山半山腰,一棵老柿子树的枝头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51岁的杨卫站在柿子树前,用竹竿敲打枝头的果实。柿子落地后,他拿起一个品尝,入口甜腻。杨卫身后,绿色的植被覆盖整个山顶,山风吹过泛起阵阵绿色的涟漪。这里是许昌锦龙农林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龙公司),杨卫是该公司负责人。
牛头山上郁郁葱葱的景色,20多年前是看不到的。牛头山位于禹州市区西南26公里处,属磨街乡大涧村。牛头山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新中国成立以前,大涧村村民便在牛头山上开矿挖煤。20世纪90年代初,大涧村的煤矿达到18个。大涧村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煤炭业为大涧村搬来了金山银山,却“偷走”了绿水青山。今年71岁的王黑汉老人清楚地记得那时的景象:山上山下粉尘飞扬,村内村外满是泥浆;牛头山上是光秃秃的石头,偶有从石头缝里长出的野草,也被牛羊啃光……为了重现绿水青山,大涧人踏上了漫长而艰难的矿山治理之路。
锦龙公司位于一个山坡上,院内有段被红石护砌的土崖。“这里以前是一个煤矿的矿道入口,矿道深500多米,山顶还有一个80米深的矿道。”杨卫指着崖壁的西段说,这个煤矿名叫牛头山煤矿,于2010年关闭。牛头山煤矿关闭之前,杨卫从事煤炭运输,每年都能获得不菲的收入。煤矿关闭后,“财路”断绝,他不得不寻找新的生财之路。
杨卫展示牛头山上的柿子。
一番考察后,杨卫决定承包牛头山煤矿及附近的山坡,开荒种树。2010年夏季,杨卫和妻子搬到牛头山上,开始治山。那时,核桃是非常畅销的林果。他种了几十株核桃树,并从卢氏县请来专家教授种植技艺。时值盛夏,牛头山上连一片阴凉的地方都没有,杨卫和妻子在专家的带领下,在火辣辣的太阳下学习核桃嫁接技术。山上没电,杨卫从山下扯了条电线上山,但送上来的电连电风扇都带不动;山上没水,他用三轮车从山下运。就这样,辛勤的汗水换来了甘甜的果实,核桃种植为杨卫带来了几十万元利润。与此同时,牛头山上的绿色在一点儿一点儿增多。
“杨卫在牛头山上开荒种树,是大涧人治理矿山的缩影。”大涧村村主任闫秋鸽介绍,从1996年开始,随着资源日益枯竭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煤炭的优势逐渐消失。他们在积极落实关井压产政策的同时,顺应时势,果断决策,实施经济转型。
为改善因开采资源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大涧村果断提出“以工补农,以工助林”,聘请专家实地调查论证,制定了《大涧生态产业发展规划》。经过十年的努力,在高标准治理的基础上,全村3500多亩荒山全部绿化,同时1600亩耕地实施退耕还林,栽植了枣树、杏树、核桃树、李树、柿树,再现了大涧山清水秀、林果飘香的美景。
牛头山上如今的风景
林果业让大涧村有了新的经济来源,但单一的发展模式不足以支撑大涧快速发展。
这次,杨卫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今年年初,在磨街乡政府和村“两委”的帮助下,锦龙公司与河南大学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签订协议,合作建立研学游基地。9月22日,河南大学美术学院的40名大学生来到牛头山上开展研学游活动。大学生们在牛头山上写生,并在附近的村庄绘制文化墙,参与、支持当地的美丽乡村建设。
18座煤矿关了,大涧的山绿了
“杨卫建立大学生研学游基地,为大涧村发展旅游业蹚出了一条新路。”闫秋鸽说,旅游业是大涧村近年来的发展重点。他们将依托当地的自然景观和古建筑,聘请专家规划设计,整治河道,建设罗山大坝,进行深层次开发,提升文化内涵,开发生态观光、干果采摘、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吕正子 李嘉 通讯员 韩永奇
欢迎转发分享!转载须注明来源:许昌晨报微信公众号(xcchenbao)。合作事宜请联系18539039808。
看完如果觉得不错,动动手指点下
好看↓↓↓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