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0日,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进入第二天,也是议程最丰富的一天。小编和同事收集了同济规划人在本次规划年会上发表的部分观点,一起来先睹为快吧!
同济规划人观点集锦
伍江
学会理事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 教授
城市有机更新及其实践路径
专题会议六:城市更新,让人居更美好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模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型,具体表现为从增量模式向存量模式,相对暂时到更为常态的转变。城市有机更新的本质是:作为有机体的城市,遵循其发展规律,以更为常态化的代谢与更新进入持续的发展轨迹。城市更新的特征可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分别是:层次维度、类型维度以及过程维度。
层次维度:有机更新存在不同层次,各种点状的更新每天频繁发生,充满不可预见性,如同每一个细胞。
类型维度:城市有机体在时间上具有渐进性,在空间上具有整体性,尊重这种渐进性和整体性包括完全尊重历史的旧的部分的更新,加入部分新增的新旧交替的更新,更包括在此之后各个部分的持续更新,即旧而新生,新旧共生,新而再生。
过程维度:不同于传统的城市建设,设计的实施并不是城市更新的目的,对于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而言,更需要从制度设计、规划实施到管理运维的全过程路径才能够得以实现。
孙施文
学会常务理事
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
控规改革的价值取向
与路径选择
专题会议七: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详细规划演进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从作用和地位来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详细规划”就是“控制性详细规划”;从作用和范畴来看,拓展到所有建设用地(从城镇到村庄)。因此,当前“控规改革”的实质是建立和完善“详细规划”制度。
完善“详细规划”的方向:区分总体规划用途管制与详细规划用途管制;建立“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管控方式的制度架构;修正详细规划管控内容及其指标的数量与内涵;区分新建地区和建成区的详细规划;加强地区更新的综合性的规划研究;注重利益关系及其调配的规划研究。
匡晓明
学会城市设计学委会副秘书长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学术对话十:城镇风貌管控的制度化路径
1、以文化品质为风貌内核划分类别。风貌是城市的风采和面貌,是政治经济文化在物质实体空间层面的投射。空间是文化的显化,而时间可以展示文化的进程,通过时间要素进行类别的划分。
2、以公共利益为公共政策达成共识。选择公共利益并转化为公共政策,再将公共政策法定化。
3、以整体共生为协同理性构建结构。强调整体性建构,实现结构性,通过结构性达成理性,所有板块服从结构。
4、以风貌分级为管控体系形成路径。通过风貌分级的方式,结合规划形成管控路径。
5、以城市设计为技术手段编制图则。加强城市设计,通过风貌和城市设计的方式落实编制图则。
宋小冬
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委会副主任委员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高层建筑群自动布局新途径:深度强化机器学习
专题会议十四:信息和智能推动规划技术创新
高层建筑群及其相关技术规定在未来会呈现出指标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化的特点。利用自动化布局试做方案,至少有三个优点:
1、不同指标、规则可以反复调整和尝试,包括外部条件的变化,尽可能防止挂一漏万。
2、技术流程透明,允许相关利益方同时、同步参与指标和规则的调整,防止一言堂,弄虚作假。
3、硬件、软件系统一旦成熟,技术门槛会迅速降低,反复使用成本低,投入人力少,运作周期短。
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大趋势下,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不断演进的情况下,自动布局有望在城市规划领域得到推广应用。
戴慎志
学会工程规划学委会副主任委员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
智慧社会数据基础设施及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应用
专题会议二十二:韧性的设施,安全的城市
数据将成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基础设施“和“神经中枢”:随着分布式技术带来的社会组织架构调整,信息、数据、网络、平台这些无形的设施越来越占据社会重要地位,各类的规划编制除了做好数据的调研、搜集、整理和分析以外,更要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对城乡各系统未来发展规模、空间乃至形态进行模拟推演、实时评估和反馈。国土空间规划大数据平台的建立也将确保数据信息的动态检测,评估和预警与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的深度融合。
确保规划和建设源头“数据化”,以精准采集和实施反馈需求侧信息,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从规划和建设源头就必须考虑数据化,从而促进规划编制方法升级,确保预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并通过分析掌握需求侧对基础设施的差异化需求,制定针对性的设施布局和资源配置方案。
卓健
同济大学建筑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副主任 教授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更新规划研究中心主任
学术对话十二:有机更新与城市活力
在存量规划时代,规划师对于如何更好地实现城市更新也存在一些困惑。第一个问题是,城市更新的价值观是什么?城市更新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城市更新的长期目标和阶段目标之间的矛盾应该如何调和?第二个问题是,在增量规划时代,城市更新的动力很大程度来源于土地增值的动力,而在存量规划时代,应如何建立有效的机制,使得城市更新不单纯依靠政府主导?第三个问题是,城市更新如何应对城市生活中的新变化,例如智慧城市,数字化生活方式,以及以此衍生出的新现象例如:临时空间、共享空间等。
周俭
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委会副主任委员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
学术对话三:人居与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美好的生活。高质量发展的特点包括:1、无上限和无极限,社会是不断进步的,所谓发展的“高标准”是没有上限的。2、相对性和地方性。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具有地方性特点。例如,西部地区和江南地区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是不同的,不同气候环境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标准也不同。3、时间性和人文性。有活力、高质量发展的地区也可以是拥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地区。历史感和人文感较强的老城区城市的密度很高,不能简单的将高质量发展与低密度挂钩。此外,良性的社会关系网络也是人居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因素。
本文根据现场报告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