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是我国艺术的瑰宝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中国美术史的丰碑,华夏文明的巨著,是流动的历史、无声的乐章;承载着古老东方民族独特的艺术气质;用色彩记录了中华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横亘万里的锦绣河山。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分别是:
东晋顾恺之(真迹已佚现存四摹本)《洛神赋图》辽宁省博物馆,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两件)唐代阎立本《步辇图》北京故宫博物院唐代张萱、周昉《唐宫仕女图》《挥扇仕女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虢国夫人游春图》辽宁省博物馆
《簪花仕女图》辽宁省博物馆
《宫乐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捣练图》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唐代韩滉《五牛图》北京故宫博物院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北京故宫博物院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北京故宫博物院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前段《剩山图》浙江博物馆
后段《无用师卷》台北故宫博物院明代仇英《汉宫春晓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清代郎世宁《百骏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原《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
《洛神赋图》局部
《洛神赋图》局部
《洛神赋图》局部
洛神赋图色彩典雅鲜丽。整个画面环境富于装饰性。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洛神赋图》开创了中国传统绘画长卷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绘画始祖”。
《洛神赋图》局部
《洛神赋图》局部
步辇图 唐代 阎立本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步辇图 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步辇图》局部
从构图的角度来讲,这幅画很明显将所有人物分成两组:以画卷中轴线为界,左边三个男士依次排开,井然有序,没有任何装饰,在规矩中略显拘谨;右边以唐太宗为中心的人物群,左右簇拥的仕女形象,以及装饰物“两把屏风扇”、“一展旌旗”、“步辇”等等,把人物的布局按照其功能自然分工成不同的角色,而且仕女衣带飘飘和晁盖的迎风招展都有意刻画一种充满了柔情、安详、和善的情调。左右这种对比,尤其是译官谨小慎微、诚惶诚恐和仕女们神情自若、仪态万方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张一弛、一柔一刚,让人的视觉得到了充分地享受。就像弹琴时的左手伴奏一样,稳健而低沉;右手高音区炫音技巧的展示,华丽而不俗脱;一唱一和,和谐有序。
《步辇图》局部
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阎立本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阎立本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太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
《步辇图》局部
挥扇仕女图 唐 周昉横204.8公分,纵33.7公分国画,绢本设色现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
《挥扇仕女图》
《挥扇仕女图》局部
全卷依次列绘诸宫女的各种形态:持扇、捧器、抱琴、对镜、刺绣、独坐和倚桐,各为一组,鲜明突出的主题弥补了似不经意的平列式构图带来的松散之感。人物的表情刻画得尤为精到,大多紧皱眉头,情绪惆怅。如对镜梳妆的妇女看到自己憔悴的面容,不免内心沉重,有如唐代杜苟鹤《春宫怨》所吟:“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更令人想起王昌龄的《长信秋》:“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挥扇仕女图》局部
这卷画结构井然,布势合度,或坐或立,或正或侧,或聚或散,均悉心推敲,精密不苟。体态丰腴的丽人和娇弱苗条的小鬟映应错落,增添了造型上的情趣。起首女官张扇向内,结尾倚桐人掉头回眸,在变化中取得照应之功,使构图更加完整、充实。由发髻、巾带所构成的点点黑块,高下疏密,跌宕逶迤,具有音乐般的特殊效果。
《挥扇仕女图》局部
张萱、周昉是唐代最具盛名的仕女画大家,驰誉丹青。张萱在盛唐时画贵族人物最负时誉,不仅能够表现上层社会妇女的姿容情态,而且善于巧妙地刻画出“金井梧桐叶落黄”这种宫女被冷落的凄凉情调。周昉出身显贵,多画宫廷妇女,其风格为优游闲逸,容貌丰肥,色彩柔丽,独树一帜。
虢国夫人游春图 唐代画家张萱纵51.8厘米,横148厘米
材 质 绢本
现收藏 辽宁省博物馆
《虢国夫人游春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唐人宫乐图佚名创作纵48.7厘米、横69.5 厘米绢本现收藏地 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人宫乐图》虽然画中的绢底在很多地方已经出现破损,然画面的色泽却依旧十分亮丽,诸如妇女脸上的胭脂,身上所着的猩红衫裙、帔子等,由于先施用胡粉打底,再赋予厚涂,因此,颜料剥落的情形并不严重,连衣裳上花纹的细腻变化,犹清晰可辨,充份印证了唐代工笔重彩一格的高度成就!
《唐人宫乐图》
画面中由10人环坐一案,各具其态,有动有静,亦庄亦谐,画家非常聪明地在画面最前部只画空凳,而不着两个背影仕女,这一处理提供给观画者一个非常自然舒畅地进入画面的视角,没有堵塞感,在情节上离席的座位也给观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唐人宫乐图》局部
捣练图 唐 张萱绢本,设色
规 格 纵37厘米 横145.3厘米
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捣练图》
这幅长卷式的画画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第一组描绘四个人以木杵捣练的情景;第二组画两人,一人坐在地毡上理线,一人坐于凳上缝纫,组成了织线的情景;第三组是几人熨烫的场景,还有一个年少的女孩,淘气地从布底下窜来窜去。
《捣练图》 局部
画家采用“散点透视法”进行构图,把整个捣练的劳动场面分三部分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他不单纯图解劳动的程序步骤,而是注重对劳动场面中流露情绪的细小动作的描绘,似求得更好地展示出笔下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如捣练中的挽袖,缝衣时灵巧的理线,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后退,几个小孩的穿插,一女孩在煽火时以袖遮面及另一女孩出神地观看熨练等,使画面中的人物与场景真实生动,充满生活情趣。显然,这是画家熟悉生活、认真观察的结果,体现了唐代仕女画在写实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
《捣练图》 局部
簪花仕女图 唐代 周昉
纵46厘米,横180厘米
绢本设色
作品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簪花仕女图》
画家在全幅构图中以相等的间隔安排了几位贵族妇女,一段一段地看去,仿佛每个妇女形象从眼前一幕一幕地移动,这种构图的规律,看完了整个场景,仿佛同画面人物一起游完了庭园。人物之间似有联系,又似独自悠闲。所以《簪花仕女图》的画面完整性并不是依靠空间、时间上的一致性诉诸观者的,它是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呼应和所营造的整个闲适和谐的气氛,这样一个独特的形式传达给观者的。在画面中,横列的散点视线之内,多半用静穆的姿态分站了适当的位置;又把她们之中的两位妇女安置在距离较远的后方,因之增大了广阔的视野,也就扩展了空间,不至于把观者的视线囿于狭小的画面之中。庭院里不藉更多实物作为衬托,但它的趣味并不因此而显得单调和贫乏,反而觉得愈益接近事物的真相。这种构图上的独特风格,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簪花仕女图》局部
《簪花仕女图》局部
而用笔和线条却细劲有神,流动多姿。浓丽的设色,头发的钩染、面部的晕色、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较好地表现了贵族妇女的细腻柔嫩的肌肤和丝织物的纹饰。
五牛图 唐 韩滉
黄麻纸本
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牛图》
《五牛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这幅黄麻纸本的作品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这样的尺幅在绘画作品之中算不上巨幅之作,但是画面之中以“牛”作为题材,这在古代是少有的,所以在取材上,这幅画也有着独特的视角。
此作品在横卷上画了五条神态、性格、年龄各异的牛。从右至左,首匹为棕色老牛,描绘成一边咬着东西一边在杂木旁蹭痒痒的情状,意态悠闲;次为黑白杂花牛,身躯壮大,翘首摇尾,步履稳健;第三匹为深赭色老牛,筋骨嶙峋,纵峙而鸣,白嘴皓眉,老态龙钟;第四匹为黄牛,躯体高大,峻角耸立,回首而顾;第五匹牛,络首而立,体态丰厚,凝神若有所思,双眼流琢出倔强的个性。
更多精彩等着您奥~~
往期经典回顾
山水本色丨踏遍青山陕北写生展
山水本色丨第二届哈尔滨巡回展
山水本色丨第二届联展
山水本色丨第一届联展
大井展览丨当代中国名画家邀请展
大井展览丨龙河有约
大井展览丨百花齐放
山水本色丨南京金陵美术馆
山水本色丨哈尔滨禹舜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