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面绿色环纽,可播放赏析唐诗。
文字和语音版内容侧重不同,相互补充。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
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渭水流。
(又名咸阳城东楼、西门)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这段时间的赏析中,我们总是在可惜,这些诗人们留传下来的诗太少。
今天就没有这个遗憾了,许浑他留下的多,有500多首。
而且他的诗都有个特点,爱写水啊、雨啊的,所以南宋《桐江诗话》中就形象概括了他的特点,说“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
后来也有传成许浑千首诗,杜甫(温故知新||读唐诗系列杜甫部分: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一生愁的。
那首流传很广、几乎耳熟能详的的《清明》诗,南宋时就有洪迈、刘克庄等质疑,认为应为许浑所写。
明清也有人不断考据质疑,目前唐诗研究专家韩成武教授也认为是许浑写的。
认为杜牧(温故知新||读唐诗系列杜牧部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和许浑是好友,这首诗是误入了杜牧名下。
《清明》
许浑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里有雨,倒是千首湿的路子。
不过杜牧也可以写雨吧。
许浑生活在唐德宗到唐宣宗,贞元到大中的五六十年,是武则天时期宰相许圉师的六世孙。
听起来宰相地位挺高的。
不过武则天一朝宰相实在是走马灯地换,这宰相先后换了七十多位,也有点太多了。所以,武则天一朝这个宰相含金量就没有其它朝高。
还有一点必须得提,许浑的祖上,跟李白有极亲密的交集。
许圉师的孙女,嫁给了李白(温故知新||读唐诗系列李白部分: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为妻。
她为李白生了一儿一女一个好字,儿子叫伯禽(小字明月奴),女儿叫平阳。
婚后十年刚出头,她去世了。这是李白的第一段婚姻。
许浑在唐文宗大和六年,公元832年进士及第。
他仕途并不顺利,后来做官也都是断断续续的,有那么两段时间还病得只能回家歇着。
晚年他在润州丁卯桥村舍里闲居,自编诗集命名为《丁卯集》。
他的诗歌从内容上看,有动不动就是水啊、雨啊的特点,从形式上来说,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被人称为"丁卯体"。
许浑也是晚唐影响力很大的诗人之一了。
今天赏析的这首诗,许浑写于任职监察御史的时候,大约公元849年,那一年李德裕( 万古良相一代高人||读唐诗系列263: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语音和文字双版))死于崖州。
大唐王朝也是日暮西山,风雨飘摇。
许浑登临长安西面的咸阳古城楼,即兴写下了这首诗。
《咸阳城西楼晚眺》白话译文: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
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
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
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
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
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第一联先点题。
“蒹葭”,通常代表思念的心绪。
许浑家在南方,游宦长安,远离故土,看到蒹葭苍苍,竟然跟江南景象相似。万里之愁一念而起。
“一上”,表明思乡之情触发之快,时间之短,“万里”则表明思乡的忧愁之广,空间之大,“愁”字定下了全诗的基调。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联既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没落局面的的形象化。
它其实也表明了诗人的“万里愁”,具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这一句千古传咏,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从政治到经济,从生活到情感,哪里都能用得上。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这一联虚实结合地写出了“看到”的景象。
这里,既有鸟雀仓惶地逃进绿芜里、秋蝉悲鸣着躲在黄叶中,这些他眺望到的实景。
同时,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这诗人头脑中的历史之景,又将他的愁怨,从“万里”的空间,推向了“千古”的时间。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最后他感慨而作结,表达了吊古伤今的悲凉和愁绪。
诗中,许浑用了溪云、沉日、骤风、山雨的意象,又用绿芜、黄叶渲染,借秦苑、汉宫的荒废点晴,家国衰败的哀愁和感慨尽在其中。
不怪许浑千首湿,实在是晚唐末世,触目所见风雨实在多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