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直击腾讯上海择校展 | 家长论坛《你想给的教育》

直击腾讯上海择校展 | 家长论坛《你想给的教育》

阅读量:3623822 2019-10-21



2019年10月20日,由腾讯网主办,腾讯教育、腾讯出国联合举办,校胡同传媒独家承办的第13届 · 腾讯网2019“长三角”上海国际学校择校展如约而至,于上海宝华万豪酒店拉开帷幕。助力上海择校家庭,召集上海80+知名国际学校,给上海的家庭带来一场国际学校盛会。
作为择校展的重头戏,三场论坛也依次拉开了帷幕。论坛环节我们邀请了15位重磅嘉宾分别组成《家长论坛:你想给的教育》《学子论坛:我想要的未来》《校长论坛:认清状态 冷静思考 合理规划 静待花开》三场论坛的嘉宾。他们有独特视角和观点的学生家长;有各个学校的优秀学子,未来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有从事国际教育20余年对上海的国际教育了如指掌的专家校长。关于择校、关于未来,他们可以给大家带来更多想法与思考。

接下来我们即将进入的是本次展会的论坛环节,我们第一场论坛的主题是—家长论坛《你想给的教育》。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提升,全球融合的热点一直没有消退,很多家庭在孩子教育方面也希望给孩子提供一个不同维度的教育体验,公立、私立、体制内、体制外、国际学校等众多选项的出现让家长不禁思考,如何给孩子规划一个完善的教育环境,今天我们邀请到一些精英家长,他们将会围绕“家庭教育理念、家长规划孩子教育、家庭教育中棘手难题”等从自身经验出发进行分享,下面掌声有请!
孔高宁博士 | 金矢集团副总裁,孩子现就读UCL伦敦大学学院大一,中小学均就读于上海英国学校
张恒瑞先生 | 学美教育创始人,大女儿就读宾大沃顿商学院本科,二女儿就读菲利普斯·安多佛高中
章丽辉女士 | 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院长助理兼校企合作负责人。孩子就读于上海教科实验中心BC在读。
袁宏云女士 | 上海电视台ICS频道海外路路通栏目制片人,孩子就读于上海华育中学初二年级
施建君女士 西门子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采购部高级经理 孩子就读于上海诺德安达双语学校。

01主持人:第一个问题,今天家长论坛的五位嘉宾,个人的背景非常显赫,孩子的成绩也非常好。有请这些精英父母给大家分享一下最为实际的干货。看看他们在择校路上关于自己的子女教育规划,给在座的各位和千万网友有什么样的启发。首先请嘉宾对自己孩子的学业历程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孔高宁:我刚才和家长分享过,我女儿是出生在英国,小时候在英国读书,回到上海以后进了上海英国学校,一直是在英国的体系成长,没有在体制内读过书,最后考的是IB课程,现在在英国UCL大学读大一。
张恒瑞:大家好,我有四个女儿,大女儿是小学的时候在上海江苏路五小毕业,初中的时候六年级我们申请到了美国初中,读了一年,然后转学回了上海中学国际部,七年级八年级,然后去了美高弥尔顿高中,之后毕业去了宾大沃顿商学院,二女儿幼儿园的时候在宋庆龄幼儿园,一年级的时候读的也是江苏路五小,读到三年级,四年级转学,五年级转到上海美国学校,七年级转学到台北美国学校,九年级的时候申请到了美国菲利普斯-安多佛高中,小孩子一直在被折腾。
袁宏云:我的小朋友在公办体系,现在是在华育读初二,我本身做国际化教育,虽然一手是公办教育女儿在读,一手是做国际化教育,两边也在权衡,得到了很多嘉宾的支持,也从他们那有很多信息,我觉得也蛮有收获的,有机会也可以和大家更多分享。
施建君:大家好,我有一个小孩是儿子,小学是在江苏路第五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升到了上海诺德安达双语学校,现在在那边读九年级。

02主持人:听了五位嘉宾的分享,大家在这个过程当中最深刻的感触是什么?简单和大家做一个分享。
孔高宁:我觉得求学路上对于我们家来说可能是比较简单一点,先生和我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是比较契合的,我刚才分享了对于我们来说,我想要孩子有一个坚强的意志力、强壮的身体、快乐的内心、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爱心。我觉得这是基本的,养成这些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样不用特别担忧,一路走来我比较淡定。之所以放在英国学校,因为我们觉得他们的教育理念能够实现我想要的目的,我没有太犹豫,就一路走过来了。
张恒瑞:因为我自己23年来都在辅导学生申请国外的学校,主要是名校,特别是美国,所以我和我太太在小孩子培养方面也是有一些共识。培养老大还是有一些缺失的,中文和英文双语,中文要和中国人讲的一样好,英文要讲的和美国人一样好,但是我们忽略了数学,数学没有像要考中文的小孩一样好,吸取了这样的经验教训,对于老二老三的培养就是英文要和美国人一样好,中文要和中国人一定好,数学要和中国参加中考的小孩一样好。为了要申请美高,所以说需要培养特长,所以我们根据不同的时间段的需求,帮他们做转学,得到最好的时间运用,使得她们同时达到四项目标,是这样的思路。
章丽辉:我们家小孩的情况相对比较坎坷一点,因为孩子不是别人家儿子这种状况,从体制内走下来的时候,成绩也相当一般,再加上我自己本人又不认同这样的教育模式,一路野蛮生长。到了初二,我和附中的校长说孩子上了这个中学,他看了看说,现在初二了,如果要曲线救国,获得各种特长进来的话已经来不及了,如果初三这一年奋发图强,努力拼搏的话也许可以考上闵行中学,这是原话。那年我去闵行中学招生,也有近几百个考生,进交大的有两个,前25名可以考到上海大学。这种情况,我冷汗直流,我觉得特别对不起我的孩子,我感觉把他耽误了,所以这个暑假我才开始琢磨着我是不是应该做一些别的考虑,在这个暑假我决定让他去协和教科BC课程部,现在适应的情况很好,孩子的这种自信,我觉得是我以前看不到的,因为孩子一直在交大二附中也是中流,始终没有体会过成就感。我做完抉择之后自己感觉还是蛮欣慰的。
袁宏云:在华育确实是数学最好的学校之一,但是我们家是女孩子,在我眼里没有完美的教育,不管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我们节目做了四五年,也接触到招生官、学生家长、老师顾问,其实你会发现各个体系有各个体系自己的一些优势和劣势,公办教育体系下,孩子理科成绩是不是真的还有劲往上冲,如果冲不上去在其他路线不是那么适合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也给他在初二报个托福,这个时候就会避险,初二读托福真的非常痛苦,学校各项各样的活动一点不少,只能让小朋友全方位发展。有的时候孩子和我说很累,以前不理解,到了初二,我觉得各种,尤其是最近几天在校庆,各种各样的活动每天搞的非常晚,孩子真的很辛苦,要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以前嘉宾到节目上来说不以为然,现在初二感触特别深,如果大家要选择的话可以再稍微提前一点,也许初一解决了初二就不用那么痛苦了,提前规划、提前选择。
施建君:我听嘉宾的分享很入神,忘了问题是什么。我们家的小孩,小学的时候是江苏路第五小学,是长宁区愉快教育典型。当时让他去就是这样想的,因为幼儿园讲的就是愉快教育,没有提前学任何东西,后来进了江苏路第五小学,我们也没有提前任何东西。五年小学下来,我觉得孩子很难过,这么愉快的教育对于他个体来讲他不愉快,我觉得有可能得琢磨一下为什么,后来发现我儿子这个个体比较适合鼓励为主,以爱为导向这样的环境里面。所以我们想往其他方面走,进了诺德安达,六年级进去,现在是九年级,朋友就说,儿子在诺德安达这么多年,自信越来越强,越来越快乐,而且像变了一个人。对我来讲我比较关注教育是以人为本,我更关注是以自己的心灵去陪伴另外一个心灵成长的过程,我儿子比较适合这样的情况。
03主持人:现在公立体系结果不太理想,所以要保结果,到底国际教育什么年龄段开始规划比较好,嘉宾可以做一些分享。
孔高宁:我的建议是处于在座各位家长所在的城市和地方,能够接触到的公立学校,先在公立学校读小学是可以的,孩子的中文基础会非常好,数学也可以达到一定的基础,但是前提条件是这个学校不是那种鸡血学校。如果你所在的学校这样的小学比较难,如果有国际学校的选择,现在我们的国际学校其实很多小学课程也是中西方融合的,而且把中国的K12的教育在国际学校的早期的小学教育里面体现的非常好,所以中文教育不会缺失,我觉得也可以从小学阶段就可以考虑进国际学校。

另外一个延伸,可能家长会问什么时候出国,我的建议就是不要太小,我不大建议小学就出国读书,因为我觉得很基本的点,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没有扎实的中文基础,没有中国文化的根,那在未来想再回到中国发展的时候,这会是一个非常大的壁垒,而且是导致小孩成为一个香蕉人非常大的一个问题。我一般建议如果说小朋友准备好了,他的身心各方面准备好了,有一定独立生活的能力,也等到大概初中阶段,价值观、世界观形成了,亲情培育差不多了,一般初二以后,和国外的高中体制做比较好的衔接。
张恒瑞:我们的心得是培养小孩越早越好,小的时候吸收是很自然的,而且也经得起折腾,没什么感觉,转来转去感觉不明显。无论将来小孩是否考虑国际教育,是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再出国读书,都要练童子功,应该是在幼儿园阶段或者小学阶段应该就要打好基础,而不是说等到要出国之前的一两年加强英文,突击托福等等,那样小孩讲英文就不自信。我自己和太太讲英文就不自信,因为我们觉得我们讲英文口音很重,希望让我们的小孩将来讲英文自信,而不是说考托福几分,考SAT几分,英文是不是拿A,或者说讲英文很自信,既然要学英文,就练发音,这样一个培养方式是最重要的。走国际化路线的学生,因为数学从小学初中高中,甚至现在在沃顿读大学都是主科,都是重中之重。数学不好怎么会有自信心,你不用是最好的,但是一定要跟得上。
我们对孩子的理念就是小学阶段不干预学习,考多少分都不在乎,就是上学不给你任何压力,一旦进入初中,成绩就很重要,明年就要读初中了,就要开始管你的成绩了,就要开始管你的读书了,成绩很重要了,因为要升学了,因为学的东西都很重要,就给他们很清楚的观念,但是你知道国际教育有A+、A、A-,我们不要求你A+,也不要求A,但是至少要搞个A-,大家会说你要求还是很高,其实不是的,国际化教育得A-并不是90分以上的概念,而是说一个班里面有30%的人都是会拿到A-以上的,最TOP 5%拿的是A+,所以你拿到B+的时候成绩已经不太好了,初中成绩不好就影响高中,高中就不自信,学好是为了有自信上高中,所以这个观念观点也是我们会有一个非常强烈的进行灌输。
这样的情况下大家非常清楚,自己目标也很清楚,这样在培养过程当中才不会造成矛盾。他们觉得压力大,爸爸妈妈也觉得心情不好焦虑,但是不会影响亲子关系,这是很多年前讲清楚的事情,而且你也认可也理解。这是我们一开始,幼儿园的时候就设定不在国内考中考高考,所以小学是不抓的。
04主持人:要洗脑达成共识,是不是女儿的抗压力比儿子要更大一点。
章丽辉:我们家小孩一直是个普普通通的孩子,肯定从头到尾抗了非常多的压力,因为从来没有说成绩怎么突出过,这一点上确实是,小学的时候在体制内没有说小学的时候是比较松的,到了初中才压紧,其实小学的时候对分数就已经非常看重。孩子一路下来都是被分数压迫的比较厉害,在每个阶段或者说目标,并不是特别的有一定阶段性的清晰的过程。
再加上从我个人来讲,如果走国际化路线,之前有一个非常,也是我自己的偏见,我觉得要出去读可以,初中结束,之前这段时间一定要在体制内读。这是我的偏见,支撑我的理由就是中文现在确实是越来越重要,所以我肯定希望一定要把中文基础打好。其次因为毕竟中国的基础教育也好,对于知识的传授,这一点上在国际上应该是没有异议的。所以说也是希望前面有那么一点时间在知识上有一定储备,这是我自己的一个执念吧。

所以孩子一直野蛮生长到了初二,我才开始考虑这个事情,从孩子的抗压能力来看,在体制内这么多年走下来,对他的抗压能力有多少帮助呢?我觉得我真的不敢说,因为对于孩子来讲,最终抗压能力是不能一概而论的,比如说孩子自己非常想做的一件事情,一定会挖空心思,自己想各种各样的途径去克服去做,这也是抗压能力,但是孩子在初中的时候我一进门,问他数学做完了吗?他说没有,我问他怎么不做,他就拿出数学试卷揉成一团扔进垃圾筒,我说你扔了不做了吗?他说不做了。我想你不做不做吧,你自己面对就好了。结果晚上九点钟从垃圾筒里面找出来,揉平了还要做。心里面五味杂陈,说不出来是什么样的锻炼。到底从什么年纪开始来做国际化路线准备会比较好,我现在确实不再说中考结束,当然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就我孩子个人的情况来讲,也许再提前一两年做准备,可能会对他们更有利一些,这是我个人的感受。
袁宏云:我觉得国际化教育是家庭的选择,当然分孩子的个体差异也是一个主要的考量依据,家庭的选择对我来说,不要因为孩子的教育影响家庭的情况,比如说我姐姐陪孩子,很早就去了美国读初中,我妹妹他们也是选择的国际化教育,我的原则就是不要违反我们整个家庭的和谐,我不希望我离开先生一个人带着孩子去国外求学,我觉得不能因为孩子改变你自己的生活,这是第一个原则。
第二个原则,不要太小就把孩子送出去,在孩子没有母语达到一定的水平,三观没有形成的时候,不一定三观形成要十七八岁,也可以阐述一下我自己的观点,不要家庭分开,如果国际化教育按我现在的考虑,可以分两种来考虑。规划的话,首先就是如果要去英国,男孩子可以考虑13岁之前,13岁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分水岭。孔博士是英国教育方面的专家,虽然13岁确实三观没有形成,但是13岁母语已经非常好,如果性格独立,有自己喜欢的运动,是比较适合出去读的。我觉得男孩可以考虑13岁,各方面个人合适的话,可以考虑在13岁的时候做一个家庭初步探讨。还有就是因为现在国际化教育分为国内很多优质学校,以及有一些去国外读,对于家庭来说也要做考量。对于我本人来说,我可能选择在国内就读一些国际化学校,所以第一看家庭,第二看孩子,大家规划要早,布局要早,要针对这两种情况来进行。
施建君:前面的专家讲的特别好,规划这个事情首先跟整个家庭是有关系的,父母如果这方面不了解,真的谈不上规划,如果规划的话就要找专家,找比较好的专家,这件事情上任何时候都不晚,现在就是最好的时间段。无论怎么规划,毕竟是给孩子规划的,还得看孩子个体,我和我们家先生两个人国际化教育老早就有规划了,可惜我们家的孩子不一样,你拿他们没招,要落地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只能接受我们家孩子以前是你们要我学,现在是我要学,如果说自己想要学了,才能真正落地,这才是很关键的点。
05主持人:夫妻共同的意识方面有没有宗旨是必须要遵守的,孩子教育问题最棘手的是怎么解决的?择校过程当中哪些是大家的建议或者说弯路,给在座的各位做一些分享。
孔高宁:我的感觉在接触自己孩子教育,平常给其他的家庭做规划的时候,父母一定是要意见统一,哪怕是当着孩子的面只能是一个声音,不能有两个声音,背后你们俩再商量都行。这是教育孩子的观点。
另外一个方面,很多家庭孩子走国际化的道路,我觉得往往父母都是非常优秀的,父母优秀的时候,无形当中给孩子是一个很大的压力,所以我觉得父母过于强势的时候,可能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反而未必是一件好事。我觉得我们家长可能得要放下我们的身段,跟着孩子一起去成长,在这个过程当中是一个彼此成就的过程,只有当我们放下身段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我们的孩子身上,其实孩子也是一个闪闪发光的金子,只不过被灰尘蒙蔽住了,当我们的光芒不再那么闪耀的时候,孩子就会发光。这样的话在他小的时候可能会觉得缺乏那份自信,但是当我彻底醒悟的时候,好在醒悟的比较早,一二年级的时候发现了自身问题之后,当我们给他们更多尊重和陪伴成长的过程当中,当他们绽放的时候就达到了我的目的,而我还作为一个比较散养型的妈妈,我也轻松。其实有的时候成长过程当中是需要家长的智慧,我们不能攥的太紧,攥的太紧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做一个淡定妈,淡定爸,跟着孩子一起成长。
张恒瑞:实际上最大心得体会就是小孩成长过程中,爸爸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绝大部分家庭或者家长,爸爸参与的都很少,很多爸爸参与小时候,特别好玩,幼儿园,小学,实际上爸爸应该从小学上初中开始就要高度参与、重度参与。陪伴这些事情是妈妈来做的,爸爸妈妈需要参与非常多的决策和讨论,父母肯定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我们也会有,但是我们用讨论的方式,小孩知道我们意见不一致,知道我们在讨论,他也在听。
我们的心得体会,小孩的意见我让你讲,但是决定是我们做的,所以尊重的意思,不是说我尊重你的决定让你来做决定,你是个小孩你凭什么做决定,你懂什么。但是你有想法我会尽管讲,有道理我会听,说服了我们,我们听他们的,而不是小孩坚持怎么样,我们听他们的就是尊重,我觉得这是要定规矩,最后不要误会爸爸要扮演非常严厉的角色,我们家都是妈妈打孩子,你又不常陪伴,你又凶又打,你要舍得打舍得处分,特别是设定了规矩,破坏了规矩,你不打就没有了规矩。最后是学校选择,我们给他们定一个高一点的目标,让他们努力争取,如果你尽力了没有达成没有关系。作为父母绝对不能怕小孩吃苦,其实或没有完全尽力,你就说没关系,什么结果都能接受,那就不用努力了。小孩超过父母是特别容易的。谢谢!
章丽辉:我觉得有一点非常同意,我自己一直认为我对孩子是非常宽容的,应该讲不会给他们太大压力,但是像我孩子正在倾听,就在今天来之前他去游泳说真的讨厌你,什么事情都说好的,不错,然后怎么样怎么样。可能我们家长当真的都会有这样的口头禅,孩子表达了一堆想法,然后说挺好的,然后呢?对我来讲,今天真的是这样,我对他们的肯定很敷衍,我说好的,然后下面就是我的观点,所以在这里,我觉得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自信,能够有能力,能够具备应对未来的能力,其实我们并没有打心里认同孩子在某些方面的天赋或者说努力。其实我们听上去是我对他的肯定,但是并不是一种打心里来的,让孩子能够幸福的一种肯定。我刚刚听了孔博士说的,我一下子想起今天早上孩子说的话。
我觉得确实家长要放低自己的姿态,中国的家长在物资上真的是非常迁就和顺从孩子,但是实际上在教育这个方面,我们绝大多数家长是非常强势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有所感悟,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没有遵从的宗旨。我们家爸爸参与的还是蛮多的,参与多的好处是爸爸不缺位,坏处是两个人意见不一致。如果爸爸不参与那好了一个人决定就行了,但是一参与的话往往不一致。在我们家其实我们有三条底线,这三条底线,其实就是围绕着孩子怎么堂堂正正做人,其他的无关具体的学习具体的成绩都没有,就三条底线,不触及三条底线的情况下我们保持一致。对于具体的学习方法,或者说孩子的兴趣爱好、能力培养,这些双方坐下来商量,甚至叫孩子一起参与,最终来确定孩子到底在能力方面应该做怎样的规划,大致是这样。
袁宏云:我觉得最大的原则就是身心健康,其实妈妈是家里最容易焦虑的人,如果妈妈不焦虑了,全家就不焦虑了,家长要首先变成不焦虑的人,然后我自我学习终身学习,你怎么要求一个初中生达到大学生甚至研究生的水平,还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不要要求太高,只要他有思考的能力,未来的教育和现在所学的知识未来有用吗?当我们知道未来所有的工作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时候我们现在焦虑有什么用。当我变成了不焦虑的人不再看重成绩,但是一定要拼搏努力,这个过程还要讲的,结果成绩我不看重,但是这是作为妈妈来说,作为家长来说第一步要做到的。

矛盾的问题,我觉得可能很多家长都同样碰到过,关于手机的问题,现在小朋友使用微信,家长都手机不离手怎么能要求孩子不使用手机。男孩子打游戏,女孩子是微信聊天,在华育这样的学校,天天聊天的时间可能不是很多,不会给你很多时间聊天,但是又不能要求与世隔绝,曾经也吵过打过骂过,但是无济于事的,但是要达成一个共识,可以用,每天限定一定的时间,可以和同学沟通,每周都有一定的量,孩子和你达成共识之后会有一定的平衡,另外要遵循另外一个原则,要爱她相信她,我觉得还是要对我们的孩子,我们家小朋友不能看重成绩,还是要相信她,她能走多远我们送她走多远但是未来的路还是要靠她自己走。
施建君:我觉得我们家有一个宗旨,持续地从犯错当中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持续地栽跟头、跌倒,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家是终身学习的榜样,这是我们一直贯彻的。
以人为本,真的要看得见家里的每一个人,家庭教育不仅仅只针对小孩,父母、小孩家里每个成员,这些都是持续成长的,我们要共同学习,我们家有一条,你要孩子做到,你就要自己做到,自己都没做到让小孩做到有点违背自己的内心。
身心健康,身心都要非常健康,如果有什么事儿违背了这个原则,再好的学校也不是我们的选择。
最后一条,心存善念,从小给孩子树立这个榜样,让他看到身边美和善的事,慢慢他的心沉静下来,将来社会更多的信念对他来说,父母不能陪伴孩子的一生,将来就要靠他,如果孩子的心纯正的话会吸引更多的善缘、善心来保佑他,这是我的想法。
06 主持人:最后给家长一个建议。
孔高宁:对我来说,教育是追求真理,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我引用司徒雷登的燕京大学的校训,只有了悟真理才能获得自由,不是作为人上人的自由,而是可以自由服务大众的这份自由,这句话特别棒。追求教育的真谛是求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张恒瑞:当你焦虑的时候就容易做出不一定是最好的决定,这个时候爸爸相对比较理性,相对陪伴的时间没有那么多,等妈妈要做感性决定的时候理性一点,平静一点。上海的爸爸非常好,参与的比较多,深圳的爸爸参与也增加了。

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结果也很重要,没有结果这个过程是完全失去意义的,因为过程重要,要有结果,结果是0分还是60分还是100分,我可以不要求100分的结果,但是我必须要看到结果,结果是80分还是90分大家可以一起探讨,不能说定一个目标,你努力过程最重要,这样对小孩子是不一样的,出了社会谁会告诉你过程,都是看结果,都是结果导向的,都是KPI考核的,结果成长过程当中爸爸妈妈告诉他过程最重要,结果不重要,出了社会领导企业告诉他结果最重要,过程参考而已,价值观是不是彻底错乱了,这是很多学生最后有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我也把这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仅供参考。
章丽辉:我本科和研究生国际合作办学做了八年,我非常深的一种体会就是我们的孩子在将来不管是在国外就业还是在中国就业,这种跨国际的文化能力储备肯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也是众多爸爸妈妈提前到这里规划的原因,在具体涉及到国际学校择校的时候,我自己个人的体会就是我们的关注点应该更加放在考察国际学校,是一种教育导向的理念还是培训导向的理念。因为说到底其实就是说我的目标就是为了申请一所好的学校吗?如果是这样的话,肯定是培训导向性的性质就会比较重点。
实际上对于家长来讲,我们的目标不仅仅于此,我们的孩子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应对未来,所以我希望大家在考虑的时候,就有一个综合的考虑这个学校,是不是真的以能力导向的教育目标为出发点。
袁宏云:我们爱他相信他,适合的也是最好的。我们的家长是小朋友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我们把所有的过程结果比如说分数名次看的特别重要,我们学校这样的地方就是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要选择自己适合的教育方式也好,教育理念也好,要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施建君:我觉得我们也是在不停择校,孩子九年级,要继续择校,整个择校过程也是家长对于自己家庭的教育理念的一次一次反思的机会,千万不要放弃拱手把这个机会让出去,应该要利用这个机会好好想想你要的是什么,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父母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和孩子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
我是做采购出身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要多走走,多看看,多比较,在找的过程当中就会发现契合你的家庭的,和契合你的三观的,理念首先得一致,然后再考虑落地。当然有很多好的学校,应该找适合自己家孩子的,这才是关键。这一点非常考验父母的学习能力。我觉得父母持续成长是孩子的基石,还是都是站在父母肩上成长起来的,他们青出于蓝,一定要胜于我们,我们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
07主持人:我们感觉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期待大家继续关注,明年三月还在这里我们的腾讯上海择校展的春展将会有更多的内容分享。
     ▼推荐阅读▼

活动咨询择校小助手
15001202728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