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今晚迟到了!!
越是到现在,越是能体会到每周一记的重要性。
我依稀记得我来过上海,但这周在上海工作,才发现去年五月的记忆已经丢失了。
幸运的是,之前拍的照片提醒我,“你本应有这样的记忆”,像《50 First Dates》一样。
1
暴走两万三千步找回旧记忆
我已经忘记去年五月是从哪个地铁站出发,走哪里的路,到了外滩的哪里,又从哪个地铁站离开。依稀记得去了城隍庙。
从中共纪念馆回到新世界,坐两个站地铁到豫园站,沿路走向城隍庙,记忆终于慢慢恢复:曾在某一家小吃店买过烤蟹,坐在某一处台阶上吃蟹。我都找到了。
城隍庙的小吃
翻阅了那时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花两个小时从城隍庙走向外滩一端,再走向外滩的另一端,终于找到当初那些照片的拍摄地点、角度。这时发现外滩原来是弯曲的圆环,这一端看到“震旦”大楼后背,另一端能看到它的正面。
过去是白天的外滩,现在是晚上的外滩,人流攒动,但都与我无关。
上海滩对岸
上海滩对岸
2
崭新记忆一:我来了!illy!
第一天办完正事,便赶往田子坊,这也是这次上海行程唯一的期待——到illy咖啡体验店看看。从七月末看到FT中文网的报道开始,我便无比期待与它相遇,一切期待也终于在和店员谈话间引爆。这是2019年最开心的一天。
吃晚餐的事已经被抛之脑后,点了几杯不同的咖啡,店员一一介绍,也述说illy在中国的故事。于我,illy是我接触的第一款豆子,虽然现在已然落入单品的坑,但旧情难忘。
illy
爱尔兰与咖啡time
illy
如果有个听我发牢骚的人,那天他的微信消息必然被一堆感叹号与一堆图片淹没。坐着公车回住处,我在公车站坐了许久,让自己镇定一会儿。
回到住所打开门,同事问道:“晚上玩得怎么样?”“还行。”
3
崭新记忆二:留下遗憾,改日再见
在上海的最后一天,突然陷入迷茫:该去哪儿。看一眼地图,都是些我难以提起兴趣的景点,唯有“韬奋”二字,能让伪新闻人觉得振奋。尽管取消了午休计划,但还是没能赶在闭馆前进入这隐藏于居民楼内的纪念馆看看。一位小年轻打开二楼的玻璃窗,探出头来,“来看纪念馆的吗?闭馆了”,又缩回去,关上了窗。留下遗憾,只能等下次弥补。第三次上海之行又有些盼头了。
出了小区,我决定再去中共纪念馆看看,顺路把沿街小洋楼都看个遍。我正拍着沿街小楼的玻璃窗,一位大爷指着我的相机,说:“photograph”,带着浓郁的地方风味,我一时没反应过来,尬笑着看他。大爷与我聊起天,一边挖苦我英语水平差,一边向我介绍满大街小洋楼的来历。“这里的楼,大约1925年建的。nineteen twenty-five。听懂不?哪里有地方口音?你说一遍看看。不和我说的一样吗?那些老外都能听懂,你啊,就是平时没好好学英语。”
从韬奋纪念馆到中共纪念馆,沿路的建筑、思南露天博物馆带着浓郁的老上海风味,建筑风格颇具特色,但看久了,便习惯了它们的独特,这一路的目的也达到了。中共纪念馆果然也已闭馆,我往回走,回外滩。
纪念馆楼上
街边小楼
思南博物馆
街边小楼
4
崭新记忆三:拆迁与上海
住所附近,在去吃豆花大饼的路上,不少工地,不少拆迁处,原来上海也有这样的地方。
就算是外滩下,也如此。在走向外滩的路上,那些即将被拆掉的店铺,纷纷挂着“房屋拆迁,清仓甩卖”的字样。相信他们是真的在甩卖。
离开外滩,在去吃大肠面的路上,周围的旧房屋与方才所见格格不入。
这是真实的上海吧,有血有肉。
陆家浜
架子下
拆墙
老街
大肠面
5
崭新记忆四:落幕·上海
离开illy后,我逛了会儿田子坊,那时已近十点,许多店铺关了门,灭了灯,猫猫们都出来玩,其中一只困在屋顶喵喵叫,被热心的住户爬上去“摘”了下来。
城市似乎已经落幕,公车站的人们在寒风中等车,来来往往的的士开着黄色灯光照着他们,仿佛一年前落幕后的香港。
开向城市外围的公车上,售票员熟练地给每个不同目的地的乘客计算车费。透过公车头部的巨大玻璃,我拍下过斑马线的行人,来往的车辆,开车的司机……
公车站
司机
斑马线
我在手机笔记上写写划划:
“看到徐家汇这些在电视上熟悉的名字,开始觉得进入大城市,但更多时候是无感的,不像当年在外滩。
对于你,冬天会有什么感觉吗?
于我,它太特殊,尤其在广东,它的湿冷与漫长的夏天有着过于明显的对比。
另外,圣诞在冬天,春节在冬天,就连恋爱,也都在冬天。
冬天适合抱团取暖,适合与朋友在一起,可最近几年怎么回事?怎么老是自个出去走?”
“夜幕里,我拍着上海,拍着上海人。
一个广东人到了上海,上海人会知道吗?
如果一个上海人到了广州,我会知道吗?
我多么希望能去了解那个在广州深夜街头找寻镜头的上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