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读书沙龙||葛文欢:为前人续写历史,为后人保存现在 ——读江帆《民俗学田野作业研究》有感

读书沙龙||葛文欢:为前人续写历史,为后人保存现在 ——读江帆《民俗学田野作业研究》有感

阅读量:3620559 2019-10-21


点击上方“允公班”可订阅哦!
 
自从人类诞生,就产生了与人类生存相关的民俗活动;自从人类创造了文字,便出现了对于民俗的描绘和记录。正因如此,才能有民俗学的创立与发展,才能有一个不甚关注数据,以研究人心为主,没有固定模式,少用计算软件,但求入乡随俗的田野作业调查方式。
民俗学的田野作业研究,即民俗实地调查。其主要任务是调查记录民俗事象,采集民俗实物,为民俗研究提供资料。然而不是所有的民俗实地调查都能称之为民俗学的田野作业,只有以民俗研究为目的的民俗实地调查才是民俗学的田野作业。虽然与之相关的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等学科也有“田野调查”,但它们所采取的行为模式却与民俗学有着极大的差异,尤其是前两者,故而其“田野调查”不能完全纳入民俗学的视野之中。
民俗学的性质阐述了民俗学的专业特点,民俗学具有变异性、稳定性、传承性。在我看来,传承性属其性能之最。向前人表达敬意,向后人传达文明,这是学术的传承,是精神的流动。与此同时,传承的真实性最为重要却又尤其艰难。为前人续写历史,历史一定为真,文化的真伪容不得半点掺假,要向前人膜拜,崇尚文明;为后人保存现在,未来的历史是现在,记录现在,讲述于未来,向后人传达当今的文明古迹。
民俗学就是这样一门人文科学,它与地理环境、历史环境有关,但又是一门现代学而非历史学。它采用全面普查、专项调查、专访调查、随机调查、定居调查、采风队调查、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等方法对民俗事象(日常生活)进行详细描绘和记录,并将民俗传播和发扬。在没有更先进、更可靠的调查方法复现民俗时,以上方法是江帆老师讲解并采用最多的方法,也是所有民俗学者引以为傲的调查方法。而在我看来,这种田野调查模式如能在所有条件都满足天时、地利、人和时,穷调查结果或许是最为完善且准确的。
决定调查方法之后,则需要进入田野,体验调查过程,如何以恰到好处的礼节和心态进入田野则是重中之重。民俗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这门学科是一门用“脚”书写的学问。然而,民俗学还要用“耳听”和“眼观”,只有在熟悉的地方还能发现民俗,这才是专业。正如“你对越来越少的东西了解得越来越多,直到你对不存在的东西彻底了解为止。【[美]魏曼:《美国文学的周期》,王长荣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然而,“耳听”和“眼观”的价值不仅如此,如何处理调查过程以及结束的伦理价值仍然为民俗学者所困扰和考量。
调查只是获取民俗资料的方式,而通过整理、研究及推广才能传播民俗文化。民俗学者的写作方式也得以传承下去,他们采用日记型、报告型、著作型、影音型等模式记录民俗,将民俗的一点一滴汇集成千千万万本笔记、著作及视频进行保留。为了传承更多民俗文化,民俗学者更是绞尽脑汁用一切可实施的办法发扬传承,如在非遗保护中将“信仰”转为“信俗” 【乌丙安、胡玉福:《“俗信”概念的确立与“妈祖信俗”申遗——乌丙安教授访谈录》,《文化遗产》2018年第2期】,此举不失为一个传承文化的优良办法。因此,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又是一道复杂工序。
文化的传承需要理论的支撑,在阐述系统理论时,也应同时融进实践经验的甘苦体验,从而展示传承文化的决心以及实证的特征。
当许多传统的风俗习尚和思想观念都因受到巨大的冲击而迅速消亡,但它曾经是人民为了保障生存和发展而创造、享用、发展、继承下来的,这无疑是社会发展重要表征。正因如此,更需要我们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可将部分不(难)适应社会发展但却饱含历史文化信息的民俗事象,置于民俗博物馆中,让其丰富并深化国民的社会历史知识;而那些依然在现实社会发挥实践功能的民俗事象,则应发扬光大,使其成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绵延下去。
作者:葛文欢,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2018级社会学本科生,首届卓越人才“允公班”学员
指导老师:孟令法,民俗学博士,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首届卓越人才“允公班”学业导师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编辑团队顾问:孟令法 王燕
指导老师:孟令法
图文编辑:陈玥竹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