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杀手 7.8 / 10.0
外文名:Gemini Man
导 演:李安
主 演:威尔·史密斯,玛丽·伊丽莎白·温斯泰德
类 型:动作、科幻
4K、120帧、3D,李安自《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开启了新电影技术革命,可能说革命还为时尚早,毕竟这个规格的电影还没有形成主流,比起詹姆斯·卡梅隆一己之力用《阿凡达》普及了IMAX不同,《比利林恩》的票房失败和口碑不佳,导致4K和120帧的时代并没有那么快到来,当前,2K、24fps仍然是院线的绝对主流。大概是此前的教训犹在,此次《双子杀手》在北美居然没有一家影院能够完美支持,显得有点尴尬。无论如何,新技术的探索都是值得尊敬的。《双子杀手》就是这样一部技术创新比内容更加值得关注的一部电影,也是今年首个场场零空位、堪比《阿凡达》般难以抢票的话题电影。《双子杀手》的噱头都在于其新技术的运用带来的全新体验,当然这种体验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就已经感受过了,只不过那是一部剧情片,这次的《双子杀手》是动作电影,把120fps优势发挥的更加彻底。但平心而论,故事本身实在是新意不多,靠一部剧情、精神内核都比较平庸的电影想要带动新技术的普及,太难太难了。而《阿凡达》当年几乎是重新定义了电影的拍摄方式,给人呈现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可能性。《双子杀手》讲述的是,国防情报局资深特工亨利(威尔·史密斯饰)在奉命刺杀了一个号称是研发生化武器的恐怖分子后,本想就此退休,没想到却遭到了连番的监视甚至追杀,经验丰富的亨利凭借敏锐的直觉,把所有的杀手都一一解决掉,随后发现,所有参与最后一次刺杀的知情人都遭到了清洗。为了查清真相,亨利和监视自己的特工丹妮(玛丽·伊丽莎白·文斯蒂德饰)、曾经一起上战场的铁哥们巴伦(本尼迪特·王饰)开始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另一名身手不凡的杀手又被派来追杀他们,在对峙过程中,亨利发现这个杀手长的居然跟23岁的自己一模一样,甚至连行为方式、思维习惯都如出一辙,他是谁?到底是从哪来?私生子还是另有隐情?故事由此展开。
在剧情上,本片没有太多可以探讨的空间,类似题材电影史上已有太多,远的如施瓦辛格的《第六日》、《月球》都有探讨,精神内核都差不多;论动作戏和场面,除了新技术带来的新体验以外,也没有太多可书之处,这也是很多评论中口碑不佳的重要原因。同时,在剧情上还有一些比较俗套的设定,就动作电影本身而言质量也不够上乘,比如最后阶段为什么反方只派了小威尔史密斯一个人来当杀手,根本经不起推敲;小威尔史密斯的心理转换,也都缺少必要的铺垫和细致交代,这些漏洞导致故事本身立不住,在立意深度上也都没有更多的突破,甚至还达不到已有的《第六日》、《月球》等影片的高度。
既然是新技术探索的电影,说说新在哪,以及对感知有什么变化。第一个是电影特效方面的,威尔史密斯一人分饰两角,年老状态(51岁)和年轻状态(23岁),不同于以前好莱坞常用的化妆技术+电脑特效后期修饰,或者是动作捕捉+绿脸替身贴图这样的方法,这次真的是一人分饰两角,先演一遍老年版的,同时有其他演员为其作为年轻版的在站位、提词上予以配戏;再演一遍年轻版的,同时有其他演员作为老年版的配戏,两次表演叠加出最后的状态,具体细节不再赘述,这也不是本次要探索技术的核心内容。
4K、120fps、3D,这是电影银幕上第二次出现这样的组合。上一次是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结果就是全世界只有5家影院能够播放,中国地区仅有北京、上海、中华台北3个城市能够支持,票房的失败让院线失去信心,这次《双子杀手》整个北美没有一家影院全部达标。然而可喜的是,国内专门为其打造了新的高端影厅标准——由华夏电影全力打造的CINITY影院系统,融合了4K、120帧、3D、杜比音效、HDR等技术在内,也是惟一能够全面支持《双子杀手》技术的影院,全国共有27家,列表如下。需要说明的是,即便是列表上的影院,也不是所有厅都是支持,请认准“CNINITY”标识或“4K+120fps+3D”。
注:影厅列表来自CINITY官方微博。
分辨率。《双子杀手》是原生双4K摄影机拍的,画面观感就是,演员每一个毛孔都看得清清楚楚,超高的分辨率,大概相当于现实生活中人和人脸对脸距离不超过10厘米看到的清晰度。稍微解释一下分辨率标准——2K、4K这些数字,4K大家都已不陌生,现在的高清电视几乎都是4K标准,甚至连一些大屏手机都在推4K。它的意思是横向的分辨率(或者说横向上有多少个像素点),4K就是横向有4096个像素点,一般屏幕宽高比是16:9,标准4K分辨率是指4096*2160,某些接近于它的分辨率也被称为4K,如3840*2160;同理,2K分辨率对于电影来说是2048*1080,IMAX的2K分辨率是2048*1536,按面积算是4K分辨率的1/4。换句话说,同样的电影幕布大小,分辨率越高,颗粒感越低,画面越细腻。虽然在高清电视领域分辨率都已经接近8K的标准(是4K画幅的4倍),但国内电影院绝大多数都是2K的标准,即便是数字IMAX也是如此,4K的影厅数量还比较少。然而,电影工业体系的复杂决定了,电影效果也不是影厅一个因素决定的,原生4K的电影摄影机都比较少见,没有4K的电影摄影机做的片源,有了4K厅也是假4K,如果全面都要适配4K,不仅拍摄电影成本上升,特效的制作成本更是大幅上升(4倍的画面像素会增加仅4倍的特效渲染工作量)。帧速率。《双子杀手》最特别的体验在于120fps高帧速率带来的体验,这是真正颠覆性的体验,在动作电影里表现的犹为突出。特别是在推拉镜头和平移镜头时,失去了“电影感”(稍后解释什么是电影感);在动作戏、追车戏、枪战戏、爆炸戏时,比普通的特效大片的真实感增加了好几个层次,特别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看到手雷爆炸的烟雾有往后缩的本能反应,这种观影体验已经很少见了。如果受条件所限,看不了4K的,本片也一定要强烈安利120帧的,比60fps和24fps的体验强太多。以下是2K、120fps的影院列表,作为看不到4K、120fps、3D地区的首选。
图:支持2K、120fps、3D的影院列表。
回头说说“电影感”,以及为什么120fps带来的超乎寻常的体验。一组连续的静态画面,大脑会处理成连续画面,这是小学生都了解的常识,在技术和经济多方面平衡的自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24帧的电影工业标准,即每秒电影画面由24幅静态画面构成(电视通常是25帧),随着技术进步特别是摄影器材的进步,60帧、120帧乃至更高的都有,但还不是主流。电脑游戏除外,电脑游戏通常采用60帧最低标准,低于这个标准都会有明显的卡顿,原因在于,摄影时,对于动态画面,24帧中出来的每一帧都是“糊”的,想想拍照时手抖出来的虚影,所以连贯起来没什么不妥;但是电脑游戏的每一帧都是显卡实时运算的,是边缘清晰的,必须要有更高的帧率才能欺骗过大脑。所以,电影在高速运动中的镜头,那种“糊糊的”感受就是所谓的“电影感”,大脑知道这不是真实,但又很接近真实,让人意识到你在“看”电影。回到现实世界,人眼看到的真实景物是没有模糊感的,这不是说近视那种模糊感,而是运动本身,人眼能看清短跑运动员在你眼前飞过时的肌肉线条抖动,能看清开过去汽车的每个细节,理论上人眼感知的“帧速率”是无限大的。电影从24帧提到120帧,增加了整整5倍,添加了5倍的信息量和人眼能够感知的细节,结果就是运动时模糊的“电影感”消失了,《双子杀手》里的追逐镜头、平移和推拉场景的镜头,给人感觉仿佛是隔着玻璃缸看到的真实世界,这种细腻的变化带来奇妙的观影感受,这就是120fps最为直接的体验。另外一个更加切肤的体验就是,4K+120fps实在是太贵了!北京的CINITY厅票价直接飙升到250元以上(当年的《比利林恩》更是高达320元)。
总而言之,作为一部探索新技术的电影,也可能是又一次滑铁卢,也可能是开启新时代的号角,无论如何,都要向李安这样勇于尝试的电影导演表示敬意。本片仅推荐120帧版本,2K还是4K影响没有帧速那么明显,帧速选择大于分辨率选择。推荐组合推荐顺序(仅考虑3D):4K+120fps > 2K+120fps > 4K+60fps > 2K+60f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