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时雨
原创:智慧行学院
01我是清华的,你最好改名
近日,在知乎上有看到这样一件事情。
事情大致内容是:一个清华的博士在发表期刊论文时,发现有人和自己重名。
于是乎,他找到了那位重名者,发邮件要求别人改名字。
打开这层“我是为了您未来的学术发展道路着想”的华丽包装。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顶着清华博士的头衔,有着无比的优秀感,却做出了自私利己的事情。
在这件事下,那位被要求改名的同学,也回应了一封邮件给那位清华博士。
兄台你为何不自己改名?让别人改姓名是件很不礼貌的事情,很遗憾你来自清华大学。
字里行间,很多网友说“怼得太漂亮了”
两封邮件,对比之下,不管学历谁高谁低,至少个人品质是看得一清二楚。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中国之大,人口之多,重名是件极其普遍的事情。
如果生活中能遇到一个和你同名同姓的人,只会感慨一声“缘分啊”,又怎么会奇葩到要求别人去改名。
在这场闹剧下,这名博士顺带的还被人爆出了一些黑料。
恶意关掉别人的程序以此来抢占自己的显卡位置。
明明有着高学历,品行素质却是令人不能苟同。02“只要有人踏进我的圆内就都要以我为中心”
这让我想起在网络上看到的一个故事。
网友小A有个孩子。
从小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大学更是考进了名列前茅的名牌大学。毕业后,因为成绩优异申请到加拿大攻读硕士学位。
每每提到自己的孩子,小A总是一脸自豪的笑容。
前不久,不幸的事情降临了,小A在体检中被检查出了癌症,需要马上联系手术。
听到这个消息后,她直接瘫软在医院走廊里,崩溃大哭。
从住院到做手术这两个月期间,小A的病床边来了很多亲朋好友,却唯独没有看到自己孩子的身影。
那时候他的孩子远在国外忙着和同学的毕业游,对自己最亲密的家人只是在电话中一句无关痛痒的问候,“你没什么事吧”
这件事情,也彻底让小A意识到,自己从小认为优秀的孩子,已经变化了一个冷漠自私的人。
像小A口中的这个孩子,像那位要求别人更改姓名的清华博士。
他们同样是天之骄子,但在他们的观念中,自我却就是个圆心,只要有人踏进我的圆内,就都要以我为中心。03为什么自己付出所有却养出一个自私的孩子 网友小A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她回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因为和丈夫要外出打工,平时很少时间能够陪伴孩子。
她觉得特别的愧疚,所以只要孩子有什么需求,夫妻俩都会极力满足。
自己缩衣节食,给孩子买各种最好的玩具,眼睛却眨也不眨自己累死累活,却不让孩子碰一丝一毫的家务事,就怕他磕着碰着
在父母眼中,以为这是对孩子的爱和无私。
到头来,在自己“倾尽全力”育儿下,孩子却把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举过一个例子:你让一个3岁的孩子去买一份生日礼物给自己的妈妈。
孩子买了一个漂亮的芭比娃娃。因为在孩子眼中,这是她最喜欢的。
这种看似只为“自己着想”的想法,其实是每个孩子都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心理学上称为“自我中心思维”。
它指在每个孩子的意识中,认为其他人看到的世界都和自己看到的一样。
他们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在很多事物上随之也会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这并没有什么对错。
但是如果成长过程中,父母一味把最好的捧在了孩子的面前。
“你想要什么都可以”、“爸爸妈妈不吃,这些都是给你的”
久而久之,孩子的这种“自我中心思维”就会开始变本加厉,到最后,他的眼里再也看不到其他人的存在。
04“她想要什么,我都能给她”真的好吗
演员陆毅对待自己女儿贝贝从小就是“她想要什么,我都能给她”的育儿方式。
但在参加《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后,贝贝在一次任务中的举动,也让爸爸陆毅深刻认识到自己教育的错误。
在节目中,五个孩子需要独立完成一项任务:通过卖杨梅挣钱,然后给老奶奶买礼物。
在其他小孩都顺利为奶奶买了礼物,陆毅的女儿贝贝却拿了那份钱去给自己买了一双喜欢的鞋子。
在事后采访中,陆毅也坦言到:
“这件事情还是让我发现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有问题的,因为这让她产生了一种‘我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意识。”
因此,在贝贝看到那双自己喜欢的鞋子之后,便毫不犹豫的买下了它。
当父母日复一日用无底线的“爱”满足孩子时,就容易让孩子踏入“世界就是以我为中心”的误区。
这样的孩子除了变得自私自利,还很容易产生这样的连锁反应:
1.“受挫商低”在家里,父母可以满足他们,可是社会并不是一个会纵容他们的地方。
到了家以外,什么事情都需要他自己去完成。
这时候他们一旦遇到困难,就会陷入深深的挫败感。
生活中挫败感是常有的事情,正常的孩子会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目标。
但在父母无条件溺爱下的孩子,在父母什么都帮孩子包办好情况下,孩子从小没有享受过任何自己独立实现目标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长期以往,这样的孩子往往会陷入“父母是强大的,自己却是弱小的”自卑感中,一遇到困难就严重逃避,一逃避就会躲回家中,因为家里会有人无条件的帮他。 2.怨恨父母 5岁时,孩子因为喜欢一个玩具,父母买给了他。
15岁时,孩子因为同桌手里有一台苹果手机,他想要,父母买给了他。
一个玩具、一个手机,是父母能力范围内可以承受的东西。
但再长大些呢,25岁的他要找一份舒适的工作,35岁的他要买车买房,这些不是每一个父母都可以帮忙实现的。
这时,心理落差会致使这个孩子对父母产生怨恨。他会想,你之前都无条件可以满足我,为什么现在就偏偏不行了。
正如卢梭曾在《爱弥尔》中所言:
你了解什么办法可以让孩子痛苦吗?那就是,让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迟早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绝他,这种意料不到的拒绝,对他的伤害,远远大过他不曾得到过满足的伤害。
05教育孩子是为人父母一生的必修课
有教育心理专家说,父母可以无私,但不可以让孩子自私,但往往对自己孩子无私的父母更容易教育出自私的孩子。
教育孩子,是为人父母一生的必修课。我们该如何在带给孩子富足的爱时又不会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呢?
1、父母要懂得向孩子“示弱”教会孩子换位思考
演员胡可曾在一档节目分享育儿心得,她说“父母一定要懂得示弱,你做得越多,孩子做得就越少。”
有时候在孩子面前适当的示弱,才能让孩子有表现的机会。
例如——今天妈妈身体不舒服,你可以帮妈妈擦擦地吗今天爸爸上班很累,你可以帮我放洗澡水吗当你疲惫、生病时,不需要自己强撑着,试着将你的感受告诉孩子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往往能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不仅能够让孩子懂得理解父母的不容易,更重要的让孩子在劳动过程中会获得成就感。
而这些成就感,会让孩子慢慢变得自信起来。
2、学会接受和回应孩子的爱让孩子养成健康的分享意识
之前,在高铁上有个男孩买了三份饭,高高兴兴去拿给爸爸妈妈。
而这时妈妈看到孩子手上的饭时,一下子就火了,“我不是让人只买自己那份就可以了吗” 孩子委屈的说,“我想我们三人一人一份”
这时一直没说话的爸爸说了句,“我不饿,你自己吃就好”,妈妈也怒吼道,我也不吃。
虽然可以理解父母是为了省钱,可是这种行为无意识中也会把孩子的付出给吓跑。长期以往,孩子的爱意得不到接纳时,他就会彻底把自己封闭起来。
所以,在孩子表现时,哪怕他做得不好也不要嫌弃他,要用言语表达感激和对他的认可。
这样,孩子才会有健康的分享意识,而不是成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巨婴。
3、不要给孩子的人生设限孩子会给你带来惊喜
在印度,很多女生的一生都被设定成为:做饭打扫卫生,并把自己交给一个男人,而且跟这个男人还一点也不熟悉,然后为他们生孩子,抚养孩子……
但在《摔跤吧!爸爸》中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
电影中的父亲用他自己的力量告诉了我们:女孩子为什么就不可以摔跤?人生总是有无限可能性的。
最后,两个女儿也站在冠军的领奖台上,看到了人生不一样的风景。
身为父母,不要轻易用条条框框去束缚孩子的思想。
若真想孩子在一马平川的疆域里,闯荡出自己的一片天空,那就鼓励他去做自己吧,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惊喜。
很多时候,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一辈子。
正如俞敏洪所说:
成长远比成功更重要,培养孩子如同种树。
只有先在根上滋养他,然后以品德之养分来灌溉,孩子才能长得枝叶繁茂,离阳光更近一些。
为 你 推 荐
点赞那么多,人脉那么少。
如何把弱关系,变成钱脉 ?
壹心理联合创始人、22年心理学导师黄启团将其价值2万的心理线下课,浓缩至《五步法破解人生困局,让资源和人脉主动找你》课程,即使你是普通人也能快速崛起!
20个现实痛点精准剖析解答几十个鲜活可复用的实际案例
资源|贵人|关系全都有
扫码报名
原价299元,限时99元
作者:时雨。来源:本文系智慧行学院(wisdom-bank)原创,这里每天分享实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好文好课(婚姻、亲子、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