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通衢路 郴宜界上珠
中洲淑气钟 五岭精萃处
——摘自郴州泰里《廖氏宗谱》
1950年2月19日送匾到廖家湾的合影
中秋节过后,我与李万云先生前往湖南郴州良田镇廖家湾村,此行是去寻找一方“功在人民”的匾额,为筹建铁路博物馆搜集一些文物史料。这方匾额,是70年前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铁道部衡阳铁路管理局赠送给廖家湾村群众的,以表彰他们在抢修粤汉铁路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在廖家湾村,我们涉水爬山,走村串巷,与村民谈古论今,牵出了一串廖家湾的故事。
为抢修铁路捐献古树3000棵
从郴州驱车沿107国道向南行驶,不一会就进入了南岭山区。窗外,群山连绵起伏,满目苍翠;天空湛蓝如洗,空气清新。约莫40分钟后,我们在良田镇镇长和廖家湾村村长的陪同下,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廖家湾村。
广州铁路报1950年2月11日的报道
廖家湾村坐落在南岭腹地,“头(北)枕苏仙峰,脚(南)踏骑田岭,左(东)牵五盖山,右(西)抱仰天湖。” 107国道由北向南从村旁穿过。巍峨挺拔的对门岭横亘在村子东面二三百米处,山腰上有一条碎石铺就的公路,沿山势蜿蜒而去。村民说,这是民国年间修建的粤汉铁路旧址,后来改称为京广铁路。1988年衡广复线修通后,这里新建了一条6公里多长的南岭隧道,从此这段铁路就从地面上消失了,原有的铁路演变成了一条乡村公路。
说起粤汉铁路,廖家湾村有一段载入史册的故事。
1949年解放前夕,粤汉铁路遭到国民党军队严重破坏,全线被炸毁桥梁38座,其中郴州境内漳河、小溪等桥梁损毁特别严重。中央军委、铁道部要求铁道兵团二支队和衡阳铁路管理局“务必于年底前京粤路线直接通车,及时供应解放大军。”时间非常紧迫。廖家湾村得知抢修粤汉铁路缺乏木料的消息,全村群众在村长廖汉章的带领下,把数百年祖遗的后龙山古树3000余棵,自愿捐献给铁路作抢修桥梁的器材,解决了抢修郴县南北铁路桥梁所需木材。铁道兵团前进指挥所副司令员、衡阳铁路管理局局长郭维城为表彰廖家湾村群众爱国爱路精神,亲笔题写了“功在人民”匾额一方赠与廖家湾村民。
走进廖氏宗祠,我们欣喜地发现这方匾额高高悬挂在大堂上方,匾额上“功在人民”4个金色大字遒劲有力,特别耀眼。廖氏宗亲理事会会长廖月恒对我们说,这方匾额是我们廖家湾村获得的崇高荣誉,是廖家湾人爱国奉献精神的真实体现,是对廖家湾村民的巨大鼓励,已成为廖家湾人民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70年来,廖家湾村民视这方匾额为珍贵文物,几次对这方匾额重新刷漆描字,修葺一新,并以此对一代代廖家湾后人进行爱国传统教育。
村民在看送匾时的老照片
听说铁路来人了,廖氏宗亲理事会廖月恒、廖细礼、廖海日等人即找来村里廖振乾、廖振腾、廖发运等七八位老人。我们向村里赠送了一幅珍贵的照片,那是一张当年送匾到廖家湾村时的合影,村民们十分高兴,当即围在一起仔细辨认照片上坐在前排的几位老人。我们还向村民讲述了当年廖家湾村群众捐献古树抢修粤汉铁路的新闻报道。廖月恒表示,将把这张照片和相关新闻报道好好装帧,悬挂在祠堂里,让它成为廖家湾人爱国爱路教育的鲜活教材。
端详着眼前这张照片,几位老人打开了记忆的闸门,为我们讲述了当年支援抢修粤汉铁路的情景。
大约在1949年11月初,解放军铁道兵团战士和铁路职工组成的抢修队开进了廖家湾村,一部分人住在祠堂里,一部分人住进了村民家。部队首长和抢修队领导向村民宣传抢修粤汉铁路的重要意义,提出:“保证年底粤汉铁路全线通车!”抢修铁路缺乏木材,廖家湾村群众在村长、族长廖汉章的带领下,捐出了后龙山上祖宗留下的3000余棵参天古树。据老人回忆,后龙山当时有几百亩古树,大部分是松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大的一棵树要4个人合抱,下午4点钟走进后龙山,几乎看不见路。为了支援抢修铁路,全村还组织了70多人参加砍伐和运输工作,附近的村民也赶来帮忙,昔日寂静的后龙山上一片欢腾。
村里一个独臂青年帮助抢修队砍树、锯树,就用毛巾将一节残臂捆在锯子手柄上拉锯。年轻力壮的青年将一根枕木两头钉上竹钉(肩背方便平衡),送到5公里外的樟河桥抢修工地。有的村民将自己家里砍柴拉货的独轮车用来拉枕木。今年77岁的村民邓回良回忆道:“当年我还小,我父亲参加了伐木,我家还住进了12名抢修队员,他们自己煮饭吃。”86岁的廖振腾和87岁的廖发运老人回忆说:“我俩和廖运仁、XXX?4个人抬一根树木,送到4公里外的邓家塘火车站装车,一天跑两趟,有时跑三四趟。每抬一趟,就发给我们一张收条,凭收条到邓家塘粮站换谷子。”那段时间,廖家湾的山间小道、石板路上到处可见抢修铁路的运输队伍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像一条条滚动的巨龙。
在沿线群众的支持下,铁道兵团战士和铁路职工一道日夜奋战,12月29日,粤汉铁路全线修复通车,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三年内休想修复通车”的狂言。
1950年2月19日,农历大年初三,3辆汽车开进了廖家湾村,铁道兵团和衡阳铁路局干部、职工从车上抬下一方“功在人民”的巨大匾额。老人们回忆说,送匾来的时候正逢春节,铁道兵团战士和衡阳铁路局干部、职工敲锣打鼓,扭起秧歌,热热闹闹进村。村长廖汉章率村民迎接,见鞭炮不够,临时发动村民凑了几十封鞭炮在祠堂门前燃放。村里把送匾当作一件大喜事,杀猪宰羊,摆酒席庆贺。转业军人廖开鸿回忆说:“送匾来的时候我正在村里,场面很热烈、隆重。受铁道部队的影响,第二年我就和本村青年廖振福、廖澎运一起报名参军了。”
走出廖氏宗祠,我们来到村后的后龙山,这是一座坡度平缓的山丘。70年过去了,本以为后龙山会重现一片郁郁葱葱,树繁林茂的景象,那曾想后龙山上陆续建起了学校、乡政府、卫生院、派出所、税务所、敬老院,一条正在新建的公路劈山而过。当年的绿水青山,只存在于人们美好的记忆中了。所幸的是,在后龙山下山的路上,靠近村子西北边的村口,我们发现了一棵枫香树,枝叶繁茂,约有两抱粗,树干上挂着一块绿色的“古树名木保护牌”,树龄已有250年,这棵大树成为后龙山历史上古木参天、满山苍翠的见证者。
“功在人民”匾额高悬在廖氏宗祠大堂
“铁路来人调查‘功在人民’授匾的事了!”消息很快传遍廖家湾村,村民们村头巷尾议论纷纷,“国家没有忘记廖家湾!铁路没有忘记廖家湾!”村里的老人说,看到你们来村里寻匾,70年前军民联手抢修铁路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当年廖家湾群众为抢修铁路,解放全中国贡献了一份力量,这块匾、这份荣誉,我们一直很珍惜。作为廖家湾人,我们要将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传承下去,世代相传。
红军两次从廖家湾村经过
廖家湾村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古村落。历史上,红军曾两次经过廖家湾村,在这里留下了红色基因。
据《廖氏族谱》记载,早在大革命时期,廖家湾村青年廖开早、廖子庭就参加了中国工农革命军,分别担任七师二团、三团的党代表。1928年1月,朱德、陈毅领导了著名的湘南起义,廖家湾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参战。在湘南起义史料中,参加起义的百名领导人中,就有廖开早的名字。
1928年3、4月间,在国民党军队重兵进攻下,朱德、陈毅率起义部队撤离湘南地区,向井冈山转移。途中,起义部队一部从廖家湾村经过。村里青年在廖开早、廖子庭带领下,跟随朱德、陈毅直上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据史料记载,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分五路纵队撤离中央苏区,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1月10日,红三军团5师攻占良田、黄泥坳,逼近郴县,切断郴(县)宜(章)大道。6师16团冒着倾盆大雨向宜章疾进,城内守军魂飞胆破,半夜弃城逃跑。12日拂晓,城门大开,红军夺取了宜章城。至此,红军在国民党军的第三道封锁线上撕开了一个大缺口,打开了西进的通道。
如今,在廖家湾村周边,还遗有敌人当年围堵红军时修筑的6个碉堡,红军住过的廖氏宗祠还在,红军走过的青石板古道还在,但亲历红军经过的本地人越来越少。两年前,有记者来廖家湾村探寻红军的足迹,采访了90岁老人廖慎运,他是当时廖家湾村年纪最大,唯一能讲红军故事的老人,不幸在2018年逝世。好在廖氏宗亲理事会将老人讲述的红军故事收入了廖氏宗族《寻根问祖》史册,这才得以将红军长征经过廖家湾村的故事保存下来。
据廖慎运老人讲述:红军长征到我们廖家湾是1934年农历10月,当时我七、八岁,在村里的小学读书,红军刚来的时候我正好放假在家。首先来的是一个红军留守处,具体多少人不清楚,他们分住在老百姓家中,我们家也住了一位,还是个连长呢!当时我家有7口人,没有多余的房间给他住,他就住在我们家的厅屋里。连长负责筹集粮食,很多老百姓帮助他们去碾米,每天都有老百姓送米来。碾好的米堆在我们家的厅屋里,由连长分发给炊事员去做饭、做干粮给经过的红军吃。他们还在地主家里拿了些衣服,放在路口,要穷人自己挑选,粮食也分了些给穷人。路过的红军有的在村里住一夜,次日吃过中饭、补充干粮就继续往西边黄茅(今永春)那边走。
红军一批批从廖家湾经过,并在此短暂休息,补充给养,然后继续赶路。留守处的红军在我们村住了个把礼拜,最后也走了。临走时他们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剩下20多斤米,连长送给我们家了。
200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由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广电总局共同主办“红军长征路图书长廊”援建活动,组委会还专门为廖家湾村援建了“红军长征路图书室”。
优良传统世代相传
据1994年重修的《廖氏宗谱》记载:“郴县泰里,古称外里,乃郴县秀才乡之泰里,今郴县廖家湾乡廖家湾村。” 廖家湾的廖氏开基之祖友诚公,明成化二年(1466年)由蓝山上清函迁居此地安家落户,创业发展,至今已有553年历史,开枝散叶25代,人口增至一万余人,分居在郴州两区一县,60多个自然村。由于友诚公后裔发展迅速,成为名门旺族,后人将这里取名为廖家湾。
1637年农历四月初九,明末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来到廖家湾。他在《楚游日记》中写道:“乃此逾一岗,二里为歪里。先为廖氏,居人颇盛。有小水自北南去”。日记中徐霞客称“外里”为“歪里”,此属笔误。不过,他的笔端乃颇准确,说在这儿看到了一个廖氏族人栖居的村子,人口众多,很是兴旺昌盛。这里有一条溪流逶迤而流,自北向南流去。
后龙山250年树龄的枫香树
廖家湾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风景优美,古迹众多。《廖氏族谱》载:“古‘里之泉可濯可浴,里之幽可歌可游’。里之山‘苍松翠柏,林木森秀,波平复起,磅礴蜿蜒,中洲清淑之气萃焉’。引无数墨客骚人倾倒。”至今村里还保存明清时期的古民居30多户。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的廖氏宗祠保存完整,2012年1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村口,我们看到一座清代的贞节牌坊,通高8米,3柱2门,上书“姑媳双节”四字。村外的小溪上,横卧有7座古老的石拱桥,其中老拱桥、江下桥、化龙桥颇具特色,被游人誉为“泰里三桥”。村旁的一座山上,有座500多年前修建的仙人寺遗址。廖家湾真乃人杰地灵,逸闻轶事颇多,至今村里还流传着“仙人寺”“泉水盐”“仙人掌”等神奇故事。
粤汉铁路旧址
如今的廖家湾村,已发展成一个有2500多人口,19个村民小组的行政村。其中廖家湾自然村就有约900人口,90%为廖氏族人。廖氏宗亲理事会会长廖月恒介绍说:“廖氏宗族之所以迅速发展,成为名门旺族,是因为廖氏宗族祖祖辈辈立的族规、家训起了重要作用。历史推进了几百年,廖氏宗族的族规、家训始终贯彻了一个‘忠于祖国、遵纪守法、尊师兴教、尊老爱幼’的好族风、好家风。”
在廖氏宗祠,我们见到墙上贴有一张“2019年高考录取大学生公示榜”。廖月恒告诉我们,廖氏宗族成立了“友诚公教育基金会”,去年奖励了17名高考上重本、一、二本学子,今年又有15人考上了大学,其中1人考上清华大学,获得12000元奖学金,4人分别考上北京科大、大连理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各获得6000元奖学金,其余考上大学者,分别获得2000至3000元奖学金。
廖月恒介绍说,自明代迁徙泰里以来,廖氏宗族崇文重教,人才辈出,因此泰里被称为“秀才之乡”。如今,在教育战线的廖氏族人就有数百人,从小学到大学,教师、教授、校长、书记,都有友诚公后裔。在地方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工作的科、处级以上干部,正高、副高技术职称的亦有数百人。
翻阅《廖氏族谱》,我们发现自明代友诚公首创族谱以来,廖氏家族的族规、家训不断随着时代的变迁多次修改。明代有族规26条、家训8则;民国时期续修族谱再列族规16条;1994年第八届续修族谱新增族规、家训10条。一个宗族的兴旺发达,好的族规、家训起了重要作用。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在我们即将告别廖家湾村时,我突发奇想,廖家湾钟灵毓秀,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蕴深厚,红色经典,故事颇丰,附近还有粤汉铁路老线上的省界桥、漳河桥、老隧道、老车站构成的工业文化遗产,何不将这些宝贵资源综合利用,开发乡村古镇游呢?
几天后,廖月恒发来微信说,村里计划以铁路筹建博物馆为契机,以“功在人民”为亮点,在后龙山立一个纪念碑,纪念廖家湾人“爱国爱路”70周年。同时种植一些风景树木,制定“封山育林公约”,作为“爱国爱路”教育基地。同时,收集整理廖家湾村民抢修铁路,支援解放大军南下的事迹,在廖氏宗祠办一个宣传栏,汇编好族史,弘扬廖家湾人“爱国爱路”精神,教育宗族后代。
我们衷心祝福廖家湾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续写出新的“廖家湾的故事”。